阅读需要 9 min
续昨日文:汉字之光,何以照亮中华文明(上)(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二、汉字之光,照亮中华文明之路”可看作车的图画,但当这个符号和语言中“车”的意义、读音结合,并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传播开来,原本“同源”的文字和图画开始分家,真正的文字就诞生了!数千年来,中华先民仰望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与阴晴圆缺,领略山岳河海的巍峨雄奇与浩瀚澄澈,目睹草木鸟兽的春华秋实与千姿百态,铭记祖辈们一路走来的古朴厚重与荣辱辛酸,感受作为人类的形体容貌与思想禀赋;他们的历史记忆和生活体验,纷纷淬炼成平面的视觉符号,来记录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传承先辈们的智慧和荣光。它就是文字,它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出现必将照亮中华文明的前行之路,是世界文明谱系中的东方曙光!来看看他们的模样吧:
是“粟”,
、
、
、
、
、
,
等形体就是“黍”,
、
、
、
、
等形体就是“稻”;大豆古称“菽”,《管子》记齐桓公北伐山戎,得其“戎菽”,“戎菽,大豆也”,今黑龙江宁安大牡丹屯出土了距今四千年前的大豆,东北极可能是大豆的原产地。以上是中华本土培育的农作物。
就是“来”,本指小麦,
是大麦,《说文解字》:“来,周所收瑞麦来麰也,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小麦和大麦并非黄河流域原产,西亚是国际公认的小麦原产地,小麦很可能是通过新疆、河湟一带传入中原地区,文字记录了中华先祖共同创造吸收的文化。
”靠“
”为“
”(休),双“
”成“
”(林),众“
”成“
”(森)。历史的车轮进入商代中晚期,在文字符号的使用中,巫师和史官有意识让文字中一个构件表示语言的意义,另一个构件表示语言的读音,这就是“形声字”,这种科学方法的使用,使字符在经过漫长积累后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火的使用和石器的制造伴随并推动着人类发展进程,“炒、烙、烤、烬、灼、烧、烂、炮、照、煮、熄、煎、焦、烹”“磨、研、破、砸、砌、碎、磕、碰、碍、磋、碾、砥、砺”等一个个文字记录着先民们在“刀耕火种”中“砥砺前行”。中国是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线、绪、缕、纲、纪、经、维、络、纱、绢”记录了纺织中的千丝万缕,“练、纺、维、绩、约、绝、继”反映了纺织中的辛勤劳作,“素、红、绿、紫、绯”就是纺织材料和成品的五颜六色,这些文字的造出,或源于女性们在梭机转动中的灵光乍现,或起于男性们对他们心爱的母亲或妻子昼夜纺织的细心观察和深切感恩。作为文明符号的标识,汉字深深植根中华历史和先民日常生活,这是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和内涵。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