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慧昆都仑

智慧昆都仑

请用手机
扫码访问

无障碍浏览 适老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 返回上页
历史文化综览
发布日期:2019-11-12 04:08  发布单位:昆区政府管理员  来源:昆区政府网   点击量:1907   [字体: ]  打印保存 

  【昆都仑河(石门水)入黄河口处的原始文化】  昆都仑河(石门水)源于包头市固阳县春坤山,河流由东向西流经今固阳五千营子村与五金河相汇,南下在今万水泉注入黄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河水(黄河)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北靠阴山有森林果实、野兽,南有黄河、石门水可渔猎。因此,昆都仑故地是原始人生息繁衍的地方。

  在昆都仑河上游有五千营子、上八分子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遗址。在昆都仑河(石门水)入黄河口处有韩庆坝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韩庆坝在今京包铁路北的黄土坡,遗址发现有石斧3件、石铲1件、刮刀1件,陶器是粗沙质和泥质,陶器纹为绳纹、席纹,说明昆都仑故地的先民已开始农耕生活。

1

  昆都仑河(昆都仑河河道宽阔平坦,南经秦直道可以到达咸阳市,北出阴山可以到达大漠,史称中道,是阴山南北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在历史上是我国北方民族融合的大通道。)

  【夏、商、周时期匈奴祖先土方生息繁衍的地方】  公元前2070年,黄河中下游一部落首领为禹,为夏朝之始。《诗经·商颂·长发》记载-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写道:-则土方之疆域在今山西北部,或包头附近也,是则土方当即猃狁之一大族。”昆都仑故地无疑是土方族生存之地,匈奴即为猃狁的转音。

  1996年,在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莫尼路交叉路口出土一三足瓮,器壁薄,敛口,乳状足,说明今昆都仑区在公元前16世纪前的夏代就有先民生存。

2

  三足瓮(1996年夏,位于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北大街与莫尼路交叉路口北约0.5公里处,于距地表2米深的地方发现一三足瓮。三足瓮出土时倒置,除器身有三道裂纹外,其它均完好无损。夏代三足瓮是包头地区首次发现的夏代遗存。)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朝时不断对土方发动战争,其战争极为频繁和惨烈,-丁酉卜……五千人征土方”(罗振玉《殷虚书契后编》上下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妇好鸮尊,妇好是商朝王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在妇好鸮尊铜器的铭文中就有征伐土方的记载。

  土方的后裔称犬戎、戎狄。周王朝与戎狄经常战争,-周道衰,而周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之后,荒服不至。”(《史记·周本纪》)公元前771年,申侯、缯侯联合戎狄灭周王朝。

3

妇好鸮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设九原邑】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他看到北方匈奴胡服举止灵活,上阵骑马射箭又得心应手,决心-胡服骑射”提高赵国的军事实力,进而开发北疆。因此他身先士卒,自己先穿起胡服,亲自训练和组建骑兵,招募大量匈奴人入伍。

 

4

  胡服骑射(典自《史记.赵世家》。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富国强兵,采取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服饰,学习骑射。此举受到王公贵族的抵制,但他锐意改革,力排众议率先垂范,很快使赵国成为七雄之一。)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今石兰计)为塞。”(《汉书·匈奴传》)筑长城于阴山下,今昆都仑区北阴山仍留有赵长城遗址。

5

包头境内的赵长城遗址

    公元前302年,赵国在今昆都仑区孟家河湾设九原邑,并且-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水经注》引《竹书纪年》),把奴隶迁至九原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带来了中原农耕文化。今昆都仑区的召滩发现赵国时期墓,出土有陶罐、铜带、铜镞、玛瑙环。窝兔壕村出土有泥质灰陶折腹盆、碗等,还出土有-安阳布币”石范和大小不一的方足币,说明当时九原邑已有货币流通的商品经济。

 

6

包头窝兔壕村出土的-安阳布币”石范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让位于公子何,他认为赵国最大的威胁是秦国,为了考察南下交通和风土人情以便攻秦,他扮随从经九原入秦见了秦昭王,当秦昭王发觉时,他已离开秦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只是服饰对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且对军事和畜牧业生产都有重大影响,无疑促进了华夏族的发展。正如历史学家剪伯赞《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一诗所写:-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归莽苍”。

  【秦皇汉武在昆都仑故地的足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36个郡,在包头故地设九原郡,郡治所为九原县(今昆都仑区孟家河湾古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占据阴山下黄河南北,为防御匈奴入侵,沿黄河两岸设44县城,在昆都仑河(石门水)入黄河口处设九原县(孟家河湾古城)、五原县(哈德门古城)、临沃县(麻池古城)、宜梁县(打拉亥古城)。汉代九原郡改为五原郡,下辖16个县,昆都仑故地仍置有九原县、五原县、临沃县、宜梁县。昆都仑河谷北口出土刻有戳记-石门”的陶罐,说明秦汉时期已有石门水之称。孟家梁古墓出土有:陶樽、陶壶、陶五釜灶、陶井、陶几、陶甑等,多为黄褐色釉陶;铜器环、泡、日光镜等;陶抱盆俑、操作俑;-大泉五十”币等。召滩汉墓出土有铁项圈、釉陶俑、陶灶、陶樽、抱盆陶俑等。观音庙汉墓出土黄釉陶罐、陶俑等。哈德门古城出土各种陶器,有大的甑、地下水管等,都说明秦汉时期昆都仑故地的社会经济状况。

 

7

孟家梁古城出土陶俑等器物

(秦九原郡九原县今孟家梁古城出土的陶樽、陶几、陶井等)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修直道从咸阳至黄河边河阴县(今鄂尔多斯市昭君坟),过黄河即进入今昆都仑区地域,经九原县城(孟家梁古城),沿昆都仑河(石门水)谷北出阴山至漠北,为古稒阳道,当时民谣:-条条道路通直道,郡郡县县送粮草”。秦汉与匈奴战争不断,昆都仑故地亦成为-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之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显示皇威北上出巡,病死于沙丘(河北邢台),丞相李斯和中书令赵高假遗诏立秦始皇二子胡亥为太子,赐长子和大将蒙恬死,将秦始皇尸体-遂从井径(河北井径),抵九原。”(《史记·秦始皇本纪》)称雄天下的秦始皇霸气就这样消失在昆都仑故地。

  西汉司马迁亦走秦直道经昆都仑故地至阴山,-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史记·蒙恬列传》)

8

     秦直道(据研究者介绍,秦直道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条高速公路。据史所载,欧洲的罗马大道和与秦直道同时期的秦驰道,应该算是中外两条古老的大道,但是,其与秦直道的规模、宽度、錾山堙谷特点相比较则大为逊色。用现代高速公路的标准要求,秦直道宽30米以上,亭障台楼及防护设施等条件基本具备,所以,毫无疑问应该是人类古代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

  秦国灭亡后,匈奴占据昆都仑故地。建武五年(公元29年),西平王卢芳自立天子称王,建都于昆都仑故地九原县,不过只是昙花一现。汉武帝时称:-今中国一统,而北边未安,朕甚悼之。”(《汉书·武帝纪》)因此,汉武帝派卫青9次北击匈奴,三次经昆都仑故地。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将九原郡改名为五原郡,郡治所仍在九原县(今昆都仑区孟家梁古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18万骑,经昆都仑故地出长城,威震匈奴,后经五原从直道返回咸阳。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呴犁湖单于立,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克鲁伦河)。”(《史记·匈奴传》)

9

哈德门古城出土的甑

   三国时期的英雄吕布就出生在昆都仑故地,-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三国志·吕布传》)他杀东汉地主豪强董卓,-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堪满街肆。”(《资治通鉴》)卷60)

 

10

吕布

 【五原殖谷和织麻布之始】  秦国继赵国在九原郡屯垦戍边,-临河徙适戍以充之”(《汉书·匈奴传》)-始皇卜卦得游徙吉,迁北河(乌加河)、榆中(包头)三万家,拜爵一级”。-适戍”-拜爵”使黄河南北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汉代收复匈奴占据的五原后多次移民屯田实边。汉武帝时在五原等地通渠卒田官吏达五、六万人。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闭城门大搜,发谪屯五原西。”(《汉书·武帝纪》)

 东汉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王莽遣尚书大夫赵并巡河(黄河)北,提出五原北假膏壤殖谷,异时置田官。后命赵并为田禾将军屯田五原。因此,秦汉时期昆都仑故地一直为殖谷之地,传承着中原农耕文化。

    汉桓帝时,大司农羊傅和少府何豹上书推荐崔实,命为拜议郎,后升为大将军梁冀的司马,管军政和军赋,不久出任五原郡太守来到昆都仑故地。他-整历士马,严烽候,虏(匈奴)不敢犯,常为边最。”(《后汉书·崔骃传》)当时五原老百姓只知种麻、卖麻,而不知用麻织布。老百姓冬天无衣可穿,只能在家卧细草取暖。崔实教先民用麻织布,视民如身,至今昆都仑河口有-麻池”地名。

 

11           12

13

残碑(1993年,包头麻池观音庙召湾汉墓出土的残碑)

  【王昭君出塞的和亲之道】  王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经昆都仑故地至长安。他自言做汉王朝的女婿,保边塞传之无穷。深居冷宫的王昭君并非汉室公主,她自愿嫁于呼韩邪单于,-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后汉书·南匈奴传》)

14

  -自周、秦、汉、魏以来,前后出师北伐,唯有三道。其中道正北发太原,经雁门、马邑、云中,出五原塞,直向龙城,即匈奴单于十月大会祭天之所也。”(隋代《冀州图经》)王昭君出塞即走中道,走秦直道至黄河南岸金津渡(昭君坟),过黄河至昆都仑河入黄河处的今召湾地域。-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唐·刘长卿《王昭君歌》)走古稒阳道-马驮弦管向阴山”(唐·杨凌《明君曲》),当走到光禄塞(包头故地)还-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包头故地阴山一城)。”(北周·庾信《明君词》)

  王昭君出塞-胡汉和亲”使边塞安宁,箭戟归田里,牛羊绕塞多,-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汉书·匈奴传》)正如前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谒昭君墓》一诗写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全国政协副主席谢觉哉看昭君坟碑词后写道;‘昭君自请去和亲,俺答皈依志轶伦。万里长城杨柳绿,织成蒙汉一家春”。

15

 昭君坟

  -胡汉和亲”带来昆都仑地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召湾汉墓群出土大量的陶器,最为罕见的是出土黄釉浮雕印纹樽,浮雕有西王母、神女、玉兔搗药等。还出土铜器、铁器、漆器、金银器、石器等。并与召湾古墓同存有-单于和亲’’-匈奴天降”瓦当,成为-胡汉和亲”的见证。

 

16

黄釉陶樽(包头召湾出土汉代黄釉陶樽)

 

17

-单于天降”瓦当(召湾汉墓出土的单于天降瓦当)

 

 【北魏花木兰从军至黑山】  登国六年(公元391年),-九月,帝袭五原屠之,收其积谷,还纽垤川(包头艾不盖河)於稒阳塞(固阳)。”(《魏书·太祖纪》)登国九年(公元394年),北魏命东平公元仪屯田五原,-水(昆都仑河)上承大河于临沃县(麻池),东流七十里,北灌田,南北二十里,注入河(黄河)。”(郦道元《水经注》)说明北魏时期昆都仑故地的农耕状况。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还在黑山(阴山)伐木造攻具,在昆都仑地域南黄河修金津渡口(昭君坟)。因此,北魏时期昆都仑故地仍是殖谷之地,在今昆都仑区刘二圪梁就出土有北魏时期的陶壶、陶罐等。

 

18

阴山

   北朝诗《木兰诗》记述了中华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历史学家范文澜肯定《木兰诗》-这首诗的内容也是真实的”。北魏时期鲜卑族占据阴山南北,-太祖散诸部落,始为编民。”(《魏书·官氏志》)花木兰是鲜卑族,家住-河南地”(今鄂尔多斯市,其黄河南曾属包头县管辖),因此-昨夜见军贴”-卷卷有爷名”。北魏连年在阴山北与柔然战争,约生于公元412年的花木兰只好替年老的父亲从军。她-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北魏时期阴山称黑山。从今鄂尔多斯出发到黄河边正好一天路程,过黄河即今昆都仑区。走稒阳道至北魏黑山重镇怀朔镇(包头固阳城圐圙古城)亦是一天路程。

  花木兰从军十余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魏书·世祖纪》亦记载,北魏与柔然十年连战的史实。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42年),拓跋焘统一了黄河流域,花木兰-归来见天子”。中华女英雄花木兰的气概无疑是可贵的文化财富。

19

20

花木兰(邮票)(2张)

  【隋唐突厥南下必经之地】  天保三年(公元552年),阴山北建立突厥国。隋朝在包头故地与突厥多次发生战争,正如多次在稒阳道征战的隋右仆射杨素写的诗《出塞》:-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华衰恒不春”。

  唐代东突厥的政治中心可敦城在今包头哈尼河。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命兵部尚书李靖在铁山(今昆都仑区北白云鄂博)打败东突厥。永淳二年(公元683年),突厥族阿史那骨咄禄又聚五千余人自立为汗。昆都仑故地又成为唐与突厥征战之地,-河(黄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旧唐书·张仁愿传》)因此,今昆都仑区正是突厥渡河之处。

21

  昆都仑河谷口(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北魏的郦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经注》一书里,称昆都仑河为石门水,称昆都仑河谷口为石门鄣。昆都仑谷口是历代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也是沟通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昆都仑河冲积扇早在秦代就设置九原县,唐代为中受降城地。唐末至明代,这里先后为西夏族、蒙古族的游牧地。)

  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唐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在黄河北筑三受降城,其中受降城在包头城卜子古城。-中受降城正北东八十里有呼延谷。”(《新唐书·地理志》)呼延谷即昆都仑河谷。三受降城安定了唐朝北方边防,唐代稒阳道从中受降城起,仍经昆都仑河(石门水)谷北上,经天德军(乌拉特前旗)、西受降城(乌拉特中旗),直连通往阴山北回纥,称参天可汗道。中受降城是枢纽,-互市”的中心。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城盐州》一诗:-城盐州,城盐州,城在五原原上头。……韩公(张仁愿)创筑受降城,三城鼎峙屯汉兵;东西亘绝数千里,耳冷不闻胡马声”。

22

石人墓

(唐代突厥族石人墓,在达尔罕茂明安旗百灵庙西南2公里处)

  【元代昆都仑故地农耕文化的辉煌】  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的三女儿阿剌海别吉下嫁至汪古部,汪古部世居在今包头市达茂旗,其都城后称赵王城(敖仑苏木古城)。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西征,命阿剌海别吉为监国公主。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西征西夏,途经昆都仑故地乌拉山(穆纳山),他看到乌拉山地域草木生机旺盛的景象,降旨曰:-丧乱之世,可以隐遁。太平之世,可以驻牧。当在此猎捕麋鹿,以游豫晚年。”(《汉译蒙古黄金史纲》)乌拉山留着成吉思汗之情结。公元1229年,阿剌海别吉为阴山南北的都达鲁花赤(地方官)。因此,赵王城成为元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阴山南北农业经济得到繁荣发展,昆都仑故地亦成为交通要道,在昆都仑河口处设柔服县。

  史学家初步认定昆都仑河口处的燕家梁古城即是柔服县的治所。燕家梁古城出土大量遗存,有定窑、钧窑、磁窑、龙泉窑等地产的瓷器,上书有-太和店”-仁和店”-金瓶正肆”等,有典型的金代产的彩釉瓷童,有难得的元代青花瓷罐。出土瓷、骨、铜、铁器等200余件,发掘了9处房址、3个乱葬坑和1个古角器制造场。燕家梁古城的大量遗存,说明今昆都仑区地域元代农耕文化的辉煌。

23

燕家梁古城出土的元代青花瓷罐

  24

燕家梁古城出土的元代彩釉瓷童

    【明代成吉思汗十七世孙阿拉坦汗驻牧丰州滩】  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成吉思汗十七世孙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丰州滩(阴山南黄河北,包括今昆都仑区)。阿勒坦汗率军多次与明朝作战。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阿勒坦汗率军一度破长城古北口,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明政府始与土默特部-封贡互市”,封阿勒坦汗为顺义王,大量汉族开始移居丰州滩。阿勒坦汗是土默特文化的奠基者,是蒙汉文化交流的推动者。

25

阿勒坦汗(1508--1582)

  阿勒坦汗逝世后,其妻子三娘子主政土默特部达四十余年,力主-封贡互市”,三娘子对明使臣涂宗濬说:-只要我老妇在,绝不会让你们担心贡市不成”-誓师子孙暨部族世世为天子守边”(《东莱赵氏丛书楹刊·北虏三娘子传》)。三娘子维护蒙汉人民的团结,使土默特地域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正如明代诗人方逢时《塞上谣》所述:-人言塞上苦,侬言塞上乐。胡马不闻嘶,狼烟净如濯。时雨既降沙草肥,丁男释甲操锄犁。夫耕妇饁朝复暮,荜门鸡犬皆相依。天王有道边人喜,稽顙来朝复来市”。

26

美岱召壁画三娘子像

  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阿勒坦汗派遣使臣持请帖和重礼赴西藏请哲蚌寺法台锁南嘉措来蒙古传教。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在青海湖畔的察卜齐雅勒庙,锁南嘉措与阿勒坦汗和三娘子相会,阿勒坦汗正式皈依藏传佛教。阿勒坦汗赠锁南嘉措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称谓,意为遍知一切的智慧如大海的执金刚,从此有了达赖喇嘛的称谓。锁南嘉措赐阿勒坦汗为-转千金法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称谓,意为转轮王的聪睿之王。赐三娘子为-达赖博迪松之呼毕勒阿罕里雅达赖”,意为普萨转世之圣母。包头美岱召成为蒙古族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从此藏传佛教在蒙古族中广泛流传。

  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三世达赖锁南嘉措逝世。次年,阿勒坦汗的曾孙虎督度被认定为四世达赖,取名云丹嘉措。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云丹嘉措入藏,西藏派麦达力喇嘛来美岱召主持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佛事。藏传佛教的传播,成为蒙古民族的精神支柱,亦使藏、蒙、汉族的文化深入交融。

27

美岱召琉璃殿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