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慧昆都仑

智慧昆都仑

请用手机
扫码访问

无障碍浏览 适老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发布 > 详情 返回上页
包头日报头版:“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生发”
发布日期:2022-05-27 15:00  发布单位:宣传部  来源:包头日报   点击量:4830   [字体: ]  打印保存 

□记者 贾慧珍 梁晶晶

走进昆区市府东路街道阿尔丁1#社区——

宽敞的区间路上,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各行其道,井然有序;

新移植来的洋槐、刺槐和白蜡刚刚萌出嫩叶,空气中再没有了恼人的飘絮;

三五少年正在新修建的足球场欢笑奔跑,尽情挥洒着青春的汗水;

一万平方米的民族团结广场上,居民们正在享受悠闲的下午时光。广场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大屏正在建设当中……

这是一个已建成25年的小区。时光荏苒,这里逐渐聚集了1.1万名包括汉、蒙、满、回等7个民族在内的居民。

去年开始,小区实施了三供一业改造,褪去了老旧小区斑驳的印迹,迎来光鲜宜居全新蝶变。各族居民在这个社区里,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团结和睦、手足情深、水乳交融。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群众办事等候区,几盆栩栩如生的手工花卉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仔细观察,这些花卉有些由水果包装袋所制,有些是由玉米叶子而来,就连盛放花卉的器皿,竟然也是废弃护发素瓶。

“这些都是出自居民之手”。社区居委会主任李翠兰告诉记者,这些手工花卉,是由社区纸艺花卉工作室的老师和学生们所作。

几年前,为了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社区成立了纸艺花卉工作室。热爱手工制作的蒙古族居民包美荣,被社区挖掘为工作室老师。拥有共同爱好的社区居民们,陆陆续续加入工作室,成了包美荣的学生。

报纸、棉布、绸子、野花、玉米叶子,生活中能见到的材料,都成了她们的手工原料。百合、月季、牡丹,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做不出来的,大家就一起研究探讨怎么做。

包美荣生性腼腆,自退休后生活更加单调。但在每月几次的固定培训中,借助手工花卉这个载体,她和这里的各族学员有了更多交往,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由一楼大厅左拐上二楼,两间宽敞明亮的文化活动室让人豁然开朗。更准确的说,这是两间舞蹈室,配有满墙的大镜子和舒适的木地板。

“我们的活动室可抢手了。”李翠兰说。在活动室门口张贴的活动安排表上,活动室从周一到周日,伊特格乐艺术团、莫尼乌拉民族艺术团、阿吉耐群星艺术团等12支文艺队伍的活动安排得满当当的。

这12支文艺队伍,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阿尔丁1#社区红石榴艺术团。

“来,跟我发这个音,祖,祖国。”2021年国庆节前夕,社区组织了“民族团结一家亲 共升一面旗 同唱一首歌”迎国庆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活动。几支队伍队员准备共同演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由于队员中各族群众都有,有些成员国家通用语言发音不太标准、咬字不太清楚。社区特意请来专业的国家通用语言推广老师来为大家作合唱发音矫正。

莫尼乌拉艺术团的塔娜当时就参加了这个培训。她告诉记者,为了让自己的发音更标准,她不仅在培训时认真听讲练习,回家后对着镜子苦练发音,还跟自己的好朋友们探讨交流发音技巧。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式演出时,她的演唱纯正娴熟,得到了队员们的惊叹和老师的肯定。节目后来参加了比赛,还拿到了二等奖。

这次国家通用语言发音培训,一下子打开了塔娜的视野。作为莫尼乌拉民族艺术团的负责人,她将艺术团的名字由原来的“包头市莫尼乌拉蒙古族艺术团”改为了现在的“包头市莫尼乌拉民族艺术团”,并在民族歌曲节目基础上,尝试在团内引入、策划、编排更多爱国主义歌舞节目。她发现,自丰富艺术团演出内容以来,艺术团的节目越来越受欢迎。去年,艺术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进行了10场表演,场场观众爆满、掌声不断。

从文化活动室出来,很难不注意到左手边走廊上长长的模范墙。苏晓春衣着鲜亮,在一众模范中特别显眼。

她是一位满族的残障群众。在社区帮助她找到工作,解决了生活后顾之忧后,她也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前几日,小区正在为家家户户安装门铃。苏晓春对门邻居出远门不在家。她电话联系了邻居,又联系了施工队,在邻居回家前把门铃装好了。

“叮咚”“叮咚”。这天,苏晓春家门铃响起,邻居送来了刚刚做好的凉糕,跟她“预约”:“端午节快到了,到时候来我家一块儿过节呀。”

“我们所做的,就是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契机、搭建平台、创造场景,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自然生发”。采访结束,李翠兰将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浓缩为一句话。她身后墙上,“第七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和谐社区”“包头市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社区”的荣誉牌匾熠熠生辉。(编辑 赵金凤)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