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五年来,我市瞄准科技发展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以改革之力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优化创新环境,深入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勇攀科技高峰,“创新包头”的脉搏强劲跳动,正支撑和引领着高质量发展的躯体全速奔跑。
科技创新多点发力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五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完善全市科技创新体系。累计培育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10家、自治区级创新平台210家、院士工作站2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5家;国家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62家,认定“科技小巨人”企业13家、创新引领型民营企业20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5家。
优化创新环境。制定出台了《包头市促进科技创新工作十条措施》等20多项政策措施,网上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和外国人来华许可办理时限实现了全国最快目标。
提升科技综合实力。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达24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6.8万人。R&D投入强度达到1.8%,位列自治区首位。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实现1350亿元,同比增长25%。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享平台,50余家企业总价值3.5亿元的971台(套)设备加入平台,网络点击率41万次。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4件。
深入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中科院稀土中心、浙大包头工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提升建设水平,上海交大包头材料院升级为上海交大内蒙古创新研究院。加快“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稀土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排名前进5名。加强与中科院等“4+8+N”合作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推动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内蒙古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研究院,内科大与青岛科技大学已签署校际合作框架协议。
健全成果转化体系。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建成自治区级以上众创空间3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1个、星创天地12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6个、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5个。
实施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组织实施自治区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等项目396项,累计争取上级科技专项资金7.9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治区科学技术奖84项,位居自治区各盟市前列。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世界首台“3.6万吨垂直挤压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开发的G115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稀土百米轨”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5%;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轮矿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5%以上,并出口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高温气冷堆球形组件产业化核心技术为世界首个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提供配套燃料组件;稀土钐钴永磁技术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等提供了关键材料及器件;“星宇”系列番茄新品种占全国种植份额达到10%以上;“包玉”玉米系列新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肉羊新品种“戈壁短尾羊”填补了我市肉羊产业自主品种的空白。
全市科技领域的一次次突破,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一个个成就的取得,是让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生力军的真实写照。五年间,我市先后被评为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战略引领再开新篇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不懈创新的领域。“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围绕“四基地两中心一高地一体系”发展定位,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饱含自主创新的骨气和志气,全力推进区域性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创新工作正持续开创新局面。
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全面落实“科技兴蒙”行动,稀土耐蚀镀锌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等48个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项目全部落地实施,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和重大进展的有22项。上海交大和北奔集团合作研发的内蒙古首台套氢燃料车成功下线,包钢10万吨碳化法钢铁渣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线落地开工。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87份,成交额7706.7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6273.7万元。
研发费用投入攻坚行动成效明显。强化涉企优惠政策落实,有效解决税收加计扣除“两难、两盼”问题,包头市科技要素大数据统计分析平台系统投入使用,年内全社会研发费用强度预计达到1.93%,同比增长7%。积极争取科技项目资金1.43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72%。
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对接中科院、上海交大、浙大、中国石油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知名院所和高校23家,对接中国钢研、有研科技集团、中科大脑、特变电工等企业35家,达成合作意向15项,上海迈坦科技公司注册落地包头,上海张江科学城包头科创飞地同步启动。
创新决胜未来。今年下半年,全市科技界将继续下好“先手棋”,抢抓新机遇,推动中国兵器五二所与我市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新材料对接科技合作项目;印发《包头市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方案》《包头市落实“科技兴蒙”行动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二十五条政策措施》《包头市关于加快引进高端研发机构的十五条工作措施》;推动国家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申设工作,启动在北京中关村设立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科创飞地;研究制定《包头市关于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的实施办法》,修订印发《包头市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推动聘请科技顾问有关工作;全面提升包头稀土院“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机集团“特种车辆及其传动系统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研究能力,通过自治区科技厅考核;推动中氢能源与白勇院士共建“氢能院士工作站”、包钢与航空航天集团共建“信息化院士工作站”、中国联通包头分公司与国际欧亚科学院邓中亮院士共建“5G与(北斗)高精度导航的深度融合应用院士工作站”等共建院士工作站;推进稀土博物馆建设方案编制。
放眼“十四五”,包头将在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建设“四个城市”“四基地两中心一高地一体系”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为2035年的远景目标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好基、开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