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印发《包头市深入推进林业草原碳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了巩固提升林草碳汇能力的目标、原则和措施,积极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林草碳汇(包头)试验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市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继续选择全市有代表性的会议、活动、产品,通过营建“碳中和林”,积极打造“零碳”会议、“零碳”活动和“零碳”产品,探索推进“零碳”机关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零碳“行动,逐步在全市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基于林草碳汇的碳中和市域循环。
据了解,我市拥有较为完备的自然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湿地、城市绿地的年固碳总量约为706万吨,其中森林年固碳量约为450万吨,草原年固碳量约为180万吨,湿地年固碳量约为56万吨,城市绿地年固碳量约为20万吨。
相比自治区其他盟市和全国其他城市,我市林草资源质量较低、总量不高,提质增效、扩面增量仍是“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林草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
《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三个阶段的目标,即2021年—2023年,通过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草原保护修复、湿地保护修复等工程,到2023年新增森林面积30万亩,林草湿地及城市绿地年固碳量达到750万吨。“十四五”期间,新增森林面积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森林蓄积量达到380万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38%,湿地保护率提高到38%,林草湿地及城市绿地年固碳量达到782万吨。在“十四五”基础上,到2030年,再新增森林面积50万亩,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质量明显提升,碳汇能力明显增强,全市林草湿地及城市绿地年固碳总量达到874万吨。
为达成上述目标,我市推出相关具体举措。
——积极争取和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全面提升生态工程治理能力水平。
——加大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昆都仑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修复力度,通过完善湿地保护机构,设立市、县湿地保护区域,提高湿地保护率,改善和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以国有林场为依托,建立12个森林碳汇发展片区。通过争取实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和推进生态产业化,加快国有林场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实现到2030年新增森林面积100万亩的目标。
——以山北草原为基础,建立5个草原碳汇发展片区。建立查干哈达苏木草原碳汇发展片区、巴音敖包苏木草原碳汇发展片区、巴音花镇草原碳汇发展片区、达尔罕苏木草原碳汇发展片区、春坤山草甸草原碳汇发展片区。强化草原保护修复,落实禁牧休牧条例,实施草蓄平衡工程,完善草原奖补机制。到2030年实施人工种草面积达到700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0%。
——以黄河湿地为代表,建立5个湿地碳汇发展片区。建立黄河湿地碳汇片区、腾格淖尔——艾不盖河湿地碳汇片区、昆都仑河湿地碳汇片区、阿塔山水库湿地碳汇片区、黄花滩水库湿地碳汇片区。实施退耕还湿、退田还湖工程,扩大湿地面积、提升湿地固碳能力。到2030年包头境内湿地稳定在140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50%,湿地功能充分发挥。
——积极开发林业碳汇交易项目。与专业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在森林适应气候变化、森林经营增汇技术措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林业碳汇CCER开发、碳汇交易等方面取得突破。特别是把全市2013年以来新造林作为全市林业碳汇开发试点对象,尽早将包头市造林碳汇和森林经营碳汇开发成为“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项目。
——开展林草增汇措施研究。开展山北地区150万亩退耕还林地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林品种引进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大青山生物多样性调查和合理利用研究等,在有针对性地提升各类资源质量的基础上,增强其碳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