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残联获悉,在7月22日北京召开的第六次全国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上,包头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被授予“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包头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以残疾人为中心,整合各类资金15.06亿元投入到残疾人事业,残疾人社会保障、康复、就业、脱贫攻坚、教育、宣传文体、组织建设、维权、无障碍建设等方面取得历史性进展。
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以来,我市累计3.4万特困残疾人领到最低保障金,做到了应保尽保。累计14万残疾人享受到“两项补贴”。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全部享受到基本医疗、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代缴的政策。农村牧区贫困残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率达到100%。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实现全覆盖。
康复服务走在前列。“十三五”以来,我市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成为自治区内康复工作的标杆和典范。市政府、市卫健委、市残联出台相关文件对精准康复、残疾儿童康复、社区康复、机构规范化管理等进行明确要求。2016-2020年,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自闭症、脑瘫、智障、听力言语等康复项目和春晖幼儿园、康复医院陆续启动。
在康复中心的示范引领下,10个市级定点机构、20个精准康复示范点,以及249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为残疾人提供各类康复服务,其中脑瘫、低视力等多项康复效果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市残疾人辅助器具和就业服务中心作为全区唯一一家市级专业为残疾人提供辅具适配服务的机构,在“十三五”时期全面运行,在自治区率先实现按月申请、按季适配。
就业扶助实施有力。“十三五”期间,市残工委高度重视残疾人就业,全市累计按比例分散安置到各企业的残疾人达12167人次。根据残疾人不同需求,各级残联、就业部门组织了残疾人电子商务、种养殖技能提升、盲人按摩培训等各类培训班117期,1.3万人次接受免费培训。举办残疾人专场就业招聘会20期。2020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包头率先在自治区举办两场残疾人就业招聘会,258名残疾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建成温馨家园30个、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7所,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就业服务。
脱贫攻坚精准施策。残联与扶贫、民政、教育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将残疾人扶贫工作与各部门专业扶贫相结合,通过各项措施共帮助7933名残疾人实现脱贫。市残联为建档立卡的残疾贫困户全部购买意外保险,有需求的重度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辅具适配实现全覆盖。为帮助对口帮扶村固阳县金山镇协和义村建设村集体项目,市残联投入80万元,先后建设仔猪养殖基地、光伏发电基地。
特殊教育持续发展。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自我发展能力,我市注重特殊教育发展。目前,全市有4所特殊教育学校,正在积极推动特殊教育向高中阶段延伸。另外,我市还建成1个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19个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全市395名轻度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435名中度残障儿童少年集中特殊学校就读,70余名重度残障儿童少年享受送教上门服务。全市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无障碍理念深入民心。“十三五”时期,我市城市无障碍环境品质不断提升,主要道路、大型广场、公园全部完善了无障碍设施。建设了市图书馆残障读者服务中心、市辅具中心无障碍阅览室、残疾人影院。各类公共服务场所、多种服务行业都推广使用通用手语。市政府每年投入800万元,残疾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生活在包头市的残疾人出行、工作、学习、就医、生活、养老等方面都很方便,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