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智慧昆都仑

智慧昆都仑

请用手机
扫码访问

无障碍浏览 适老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精神文明建设 > 创建活动 > 详情 返回上页
用“红色情怀、黄色向阳、蓝色梦想”点亮思政课堂!
发布日期:2023-07-21 16:35  发布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发布员1  来源:昆区政府网   点击量:4769   [字体: ]  打印保存 

       包头市昆都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多彩的实践教学和丰富的现场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红色情怀、黄色向阳、蓝色梦想”的三色思政教育同心圆。


       红色情怀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强化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以红色精神丰富思政教育的新内涵。开设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的开学思政第一课,用好昆都仑教育微信公众号“党的二十大·畅谈”专栏等平台,常态化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活动,打造思政“云课堂”,让各级各类先进典型走进演播间,创编“钢三小石榴籽思政课程系列”,开启“石榴籽微课堂”,成立“红领巾宣讲团”,开展“小脚丫 爱家乡”系列研学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走出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径。用好第二课堂,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社团活动等,精心打造了“中国雷锋小学”《1921—上海》等红色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践教育资源,特别是革命遗址、革命先烈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教育。充分运用红色校史资源,将红色校史、党史“搬上”思政课堂并有机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与运用,编撰和阐发校训、校风、校志等文化符号,编写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在校史馆、图书馆等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红色校史思政主题的表达与呈现,将一部红色校史演绎为一本立德树人的生动教科书,以红色经典“点亮”思政课堂,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


       黄色向阳扎根沃土植根心田

       深入开展“大思政课”教学综合改革,在教学中有效融入实践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指向核心素养的思政课堂新样态,推动思政课“讲”“习”结合。体育思政方面,构建体育特色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以腰鼓特色项目为主线,聚焦“学、练、展”三个环节,探索构建“课堂+实践+展演”三位一体的体育思政综合改革新路径。美育思政方面,深化教学内涵,搭建思政与美育协同育人新格局。紧扣思政课程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内容,搭建“非遗扎染”思政小课堂等多样化平台,开展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对“思政课程体系”进行了流程再造式改革;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组织开展“红领巾寻访包钢红色印记之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红领巾寻访包钢红色印记之钢铁脊梁”“牢记钢铁嘱托 传承红色基因——红领巾寻访包钢红色印记之齐心协力建包钢”等优质少先队活动课,与包头博物馆实行联动促学开设“博物馆寻踪”研学课程,让学生走出校园,以寻访和参观的方式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在开放的社会大课堂中“消化”知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劳动教育思政方面,推进“思政+”劳动理念,组建劳动实践与思政立德新架构,探索实施小学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农时课程等系列思政劳动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田野间修身立德、躬身实践。


       蓝色梦想拓展“大思政”建设格局

       聚焦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定位,强化思政教师理论武装,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全面认识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光辉实践。充分利用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源优势,以高等教育的“大手”拉住基础教育的“小手”,夯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础,以“共同体”意识、“集成化”思路、“一体化”方略推动思政课育人效应倍增。坚持“区、校联动”,健全一体化工作机制,拓展“大思政”建设格局。实施主要领导联系教师制度,对全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进展情况汇报,集中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坚持“知、行联动”,加强一体化队伍建设,注重师资联合培养。常态化组织教师参与培训、骨干研修等活动。完善激励机制,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个人和单位予以表彰。坚持“教、研联动”,推动一体化内容贯通,夯实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合作办学平台优势,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名师工作室”等教研场所,开展一体化理论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探索。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