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饮如何走向了边疆塞外?-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本文约3000 字阅读需要8min唐代边疆游牧民族日常饮食多为乳制品和肉制品,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很高,少食维生素含量高的蔬菜等食物。茶作为一种饮品,有降脂肪、促消化的功效。回鹘、吐蕃、南诏等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接触过程中,各阶层饮茶的风习逐渐普及,越来越依赖中原输入的茶叶以满足迅速...
http://wx.qlogo.cn/mmopen/Iv1icKsVvQ34Ge7iabrbl7wE3mPMibWb49X1ibYAXmLQU4bbmo07zepxAh9qNprev2Z656iagtfQicxGkAicAepTDxnTNTouyWhzZN0/64
阅读需要 8 min
01
茶入回鹘:喜大普奔用名马换茶而归
《洛阳伽蓝记》记载南朝大臣王肃奔仕北魏,带去了饮茶的习惯,却遭士子们嘲笑,这说明北魏之人已经了解茶,但在当时当地饮茶还是很罕见。随着南北朝的融合特别是隋唐的统一,南方的饮茶风俗在北方得到广泛传播,《封氏闻见记》便有记载,灵岩寺僧人在坐禅时不能睡觉、不能吃晚饭,但是可以饮茶,后来无论何地僧人都携带茶,煮茶喝,最后饮茶成为了一种风习。
02
茶入吐蕃:和亲与大量涌入的内地茶叶和茶具
唐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派使入长安,对唐文化进行观摩,吐蕃大约此时方知有茶叶。李斌城认为西藏茶风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唐朝的和亲政策,即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等,两位公主入藏将茶带入高原。1328年索南坚赞撰写的《西藏王统计》印证了文成公主对茶在藏地传播的贡献:“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这条记录出现得较早,很多学者都予以采信。
《汉藏史集》中记载了两则与茶有关的故事传说。一则讲述都松莽布支原先体弱多病,一日偶然尝了小鸟衔来的一种树叶,顿觉得神清气爽,便命心腹大臣四处寻找访,后来在中原找到,大臣带了一大捆回来,赞普将其煮饮,身体一天天好起来,于是将其作为上等保健之品,这便是茶。
03
茶入南诏:中土早期饮茶之风的“活化石”
茶向西南地区的传播,在唐代以前就有记载。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中提及西南地区茶叶的种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陆羽《茶经》所记载的黔中道(贵州地区)产茶区主要分布在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并且茶的品质较为上乘。唐代对黔中道(贵州地区)内的少数民族同样施行了羁縻政策,设置了五十个羁縻诸州。与这些州相互对照,我们发现这四个产茶区都不在羁縻之列,这客观上说明唐代黔中道(贵州地区)的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汉族聚集区,少数民族居住地则较为少见。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