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何以成为佛教中国化的艺术结晶?-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犹如一部刻在山崖岩石上的史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融汇了各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本文约3800 字阅读需要8 min云冈石窟,地处今山西大同市城西的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这座由北魏皇家主持开凿的石窟寺,集当时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之最,代表了5—6世...
http://wx.qlogo.cn/mmopen/Iv1icKsVvQ34Ge7iabrbl7wE3mPMibWb49X1ibYAXmLQU4bbmo07zepxAh9qNprev2Z656iagtfQicxGkAicAepTDxnTNTouyWhzZN0/64
犹如一部刻在山崖岩石上的史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融汇了各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
阅读需要 8 min
记者:从460年开窟建寺至北魏迁都洛阳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全部完成,历时40余年。这一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有着怎样的风格和特点?
李君:471—494年,是北魏迁都洛阳以前的孝文帝时期,全面的汉化改革政策得到有力推进,开创了北魏的鼎盛时代。期间,云冈主要开凿了12个大像大窟,呈现出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艺术特点。
第9、10窟这组双窟是云冈石窟中殿堂风味最浓的两个窟,两窟前殿各有两根露明通顶八角形石柱,柱面各刻10层佛龛置于象形、狮形的柱础之上。塔的样式,也由印度窣堵波式(覆钵形)变为中原地区仿楼阁式方形塔。
飞天伎乐造型是云冈舞蹈艺术的升华。这一时期开凿的12座大像大窟,除第3窟外,其余的全部有伎乐形象,乐器雕刻共计450余件各24种。
飞天乐伎有的托举莲花,有的手持璎珞。其中四身为体格健壮、逆发的男性。他们一手叉腰,一手托莲,非常阳刚,再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男性舞者的形象。另外四身为女性,高发髻,姿态柔软,舞姿动人,身着中原服装,展现了女性舞者的娇美形象。
相较于同时期敦煌莫高窟的飞天,云冈石窟中的飞天则更具多民族交融的特色。无论服饰还是肢体柔软度,或者雕刻的细节,都更流畅和世俗化。飞天造型不仅是云冈造像艺术的升华,更是北魏时期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再现。
天宫伎乐形式,是这一时期展示乐舞内容的最大载体。在文明太后与孝文帝共同执政期间,恢复汉魏礼乐制度,推崇中正雅乐,所以随之在中期石窟始见笙、琴、筝等乐器,乐舞雕刻内容迅速发展,一改昙曜时期沉寂、冷涩的禅行色彩。
窟顶也从穹窿顶发展为中原地区宫廷样式,有巨大檐柱支撑的前廊,窟顶多有平棋(古代的一种吊顶)和藻井,佛龛雕刻为庑殿顶,金脊饰金翅鸟和鸱吻,处处可见华美。
从佛陀造像来看,面容从深目高鼻变为清秀可亲,佛衣从斜袒右肩的袈裟换为褒衣博带的南朝式装束。总之,这一时期造像不似早期的雄浑冷清之势,从洞窟形制到造像题材和造型风格都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是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明证。
受访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