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葡萄的流传小史-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透物见史,以小观大。一颗葡萄的流传史,也能读出一个时代的芳华与自信、不同文明的共享与汇融。本文约3000 字阅读需要8 min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当地中海中心的罗马人正陶醉于他们称之为“赛里斯”(拉丁文Seres,即中国)的丝绸时,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人也沉湎于“葡萄美...
http://wx.qlogo.cn/mmopen/Iv1icKsVvQ34Ge7iabrbl7wE3mPMibWb49X1ibYAXmLQU4bbmo07zepxAh9qNprev2Z656iagtfQicxGkAicAepTDxnTNTouyWhzZN0/64
透物见史,以小观大。一颗葡萄的流传史,也能读出一个时代的芳华与自信、不同文明的共享与汇融。
本文约 3000 字
阅读需要 8 min
“葡萄何来自西极,枝蔓连云引千尺”:
张骞的使团与葡萄东传
葡萄,中国古书也称“蒲陶”“蒲桃”“蒲萄”等,是标准的殊方之物。汉张骞通西域时,见到大宛(约在今费尔干纳盆地)“以蒲陶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于是汉朝使者取葡萄和苜蓿种子带回中原,从此中原扎下葡萄的藤蔓。司马迁记载,汉武帝为了招待使者和喂养马匹,特别在离宫旁尽种葡萄和苜蓿,一望无际。唐诗“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描述的就是这一佳话。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更是称赞葡萄“甘而不饴,酸而不脆”,葡萄进入寻常人家的生活,极大丰富了中原人的饮食文化。
“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葡萄酒文化的东方印象
伴随着葡萄的传入,葡萄酒及其酿酒技术也逐渐在中原地区流行开来。起初,葡萄酒作为一种珍稀的舶来品,只在权贵阶层中享用。宋代笔记小说《南部新书》丙卷记载,“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唐太宗攻下位于丝绸之路要道的高昌国之后,不仅将高昌的8种葡萄酿酒法带回中原推广,并亲自参与酿酒,令赐群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太宗的影响下,葡萄酒开始风靡长安城,成为文人雅士在宴会上纵情赋诗时的钟爱之物。
“蒲萄四时芳醇,琉璃千钟旧宾”:
丝绸之路上的琉璃贸易与文明互鉴
“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夜光杯,由采自祁连山的墨玉经20道工序打磨制成,其杯壁薄如蝉翼,通体晶莹透亮,夜间自然发光,自古就是名贵酒器。汉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一种与之相似但材质更为轻盈、色彩更为斑斓的器皿——琉璃(即玻璃)杯,不断从西方传入中国,琉璃制品一时如丝绸在罗马一般成为当时中国的“奢侈品”,备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