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如何储粮以安天下?-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本文约1800 字阅读需要5min重视粮食储备是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数据显示,我国储备的主要粮食已超过全球库存量的50%,是世界第一储粮大国,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那么古人在粮食仓储和粮食供应安全方面是怎样做的,有哪些历史经验值得我们...
http://wx.qlogo.cn/mmopen/Iv1icKsVvQ34Ge7iabrbl7wE3mPMibWb49X1ibYAXmLQU4bbmo07zepxAh9qNprev2Z656iagtfQicxGkAicAepTDxnTNTouyWhzZN0/64
阅读需要 5 min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那么古人在粮食仓储和粮食供应安全方面是怎样做的,有哪些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储粮备荒起源早
古代先民十分重视粮食储备。
甲骨文中有派官员巡察仓廪的记载,说明商代已经有了较健全的粮食储备制度。《周礼》记载,西周不同层级的行政机构均设有储备仓库,其中就包括粮食储备。具体执掌储备的官员叫“遗人”,他的职能是:掌管王国的委积(指粮食等财物储备),用来向民施以恩惠;掌管乡里的委积,用以救济乡民中饥饿困乏的人;掌管门关(国门和关门)的委积,用以抚养为国牺牲者的家属;掌管郊里的委积,用以供给出入王都的宾客;掌管野鄙(距京城三百里以内的地区)的委积,用以供应往来的旅客;掌管县都的委积,用以防备灾荒。
今天,我们所说的粮食储备调控制度,一般认为源起于战国时魏文侯相李悝在魏国实行的“平籴(dí,意为买进粮食)法”。这一制度是政府运用财政力量和价格手段来调控粮食供应,稳定粮价。
平籴法限制了不法商人对粮食的投机活动,有效地防止了农民破产和贫民流亡,维持了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
官方与民间共发力
秦汉以后,粮食储备和调剂制度相当繁杂,但大体不出两类:一是国家兴办的“常平仓”,调控市场、平抑物价、为民理财。二是民间兴办的“义仓”,由于多建立于最基层里社,也称“社仓”,主要用于具有慈善性质的粮食救济。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