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寺遗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有力见证-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莫尔寺遗址考古发现表明,佛教传入新疆之后,在喀什地区很快形成一个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并影响到库车及更远的地方。本文约4700 字阅读需要12 min今天,人们沿着南疆铁路旅行,在即将到达喀什时,可以从车窗清晰地眺望远处大漠中矗立的莫尔佛塔遗迹,莫尔佛塔正是莫尔寺遗址的标志性建筑。莫...
http://wx.qlogo.cn/mmopen/Iv1icKsVvQ34Ge7iabrbl7wE3mPMibWb49X1ibYAXmLQU4bbmo07zepxAh9qNprev2Z656iagtfQicxGkAicAepTDxnTNTouyWhzZN0/64
莫尔寺遗址考古发现表明,佛教传入新疆之后,在喀什地区很快形成一个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并影响到库车及更远的地方。
阅读需要 12 min
▲远眺莫尔寺遗址。
初步探明遗址的范围、布局和建筑形制
新疆佛教考古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西域探险活动。当时,瑞典、英、法、俄、德、日等国的一些“探险队”“考察队”纷纷来到我国新疆,在收集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交通等情报的同时,对埋藏于地下的古代文化遗存也产生了浓厚兴趣,石窟寺和地面佛寺遗址因出土精美壁画、塑像和文书等而成为他们搜寻和发掘的重点。莫尔寺遗址最初也是在这一时期被调查发现的。之后对莫尔寺遗址的调查是我国1990年开始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2008年开始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莫尔寺遗址的圆形佛塔、地面少量残存的僧房遗迹和方形塔进行了测绘,但遗址的范围、布局和建筑结构、性质等问题仍不很明确。
考古发掘表明,遗址上的寺院建筑沿台地西南侧陡崖边缘分布,自西北至东南依次布局方形塔、佛殿、僧舍和禅房等建筑群,圆形塔以及其南面小台地上推测为生活区房舍的建筑遗迹。所有建筑均以土坯砌筑,内外壁涂抹草拌泥,表面再涂白石灰面。
不同形制佛殿体现中原与新疆的佛教文化交流
莫尔寺遗址上的圆形塔即俗称的莫尔佛塔,现高约12米,耸立于台地西南侧约8米高的陡崖边缘,显得挺拔、壮观。该塔是一座以土坯砌筑的覆钵塔,由3层逐渐向上缩小的方形塔基、塔基上的圆盘、圆盘上的圆柱形塔身和最上部的覆钵形塔顶构成,塔顶上有内凹的方形小室。据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百年前的观察,塔的表面原来涂有白石灰面,现已痕迹全无。
其中,西侧的僧房建筑位于方形塔南面,靠近台地西部边缘。其东北墙与东北面大佛殿的西南墙紧贴相靠,从二者之间的白石灰分界面可知僧房的修建应早于大佛殿,又从有门通大佛殿推断,二者应同时存在过一段时间。僧舍正门外也有疑似前院的设施,北、西、东3面有墙,东墙利用大佛殿的西墙,南部被洪水冲刷形成的大坑破坏,不能确定是否有墙,但正好利用了与之相邻的“回”字形佛殿的北墙。
寺院布局揭示其兴盛和衰败过程
根据考古发掘,可以初步推断,莫尔寺最先修建的是圆形塔,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陆续修建僧舍和“回”字形佛殿,武则天时期又增修了大佛殿,如果该遗址为大云寺所在的推测准确的话。由于各建筑地面普遍分布烧灰层和上部建筑倒下而未烧完的建筑构件,推断可能是10世纪上半叶当地伊斯兰教兴起后被烧毁而废弃的。
遗址附近古代绿洲的社会景观逐渐展现
莫尔寺是古疏勒佛教文化的重要见证。古疏勒差不多就是今新疆喀什地区。丝绸之路南、北两道在此交汇,西通南亚、中亚和西亚及更远的地区,连接古代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和波斯及地中海等文明,疏勒因而也成为佛教东传的必经之地。汉唐时期,疏勒佛教兴盛,盛行上座部佛教与汉传佛教,名僧云集,讲经说法,造塔建寺。到唐代玄奘经过时,此地有大小寺庙数百所,僧徒万余人,是当时西域主要佛教中心之一。可以说,在公元10世纪前,佛教是喀什地区流行的主要宗教,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0世纪上半叶,佛教遭到镇压,佛教建筑与艺术被毁坏。曾经林立的佛教寺塔自此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陆续发现,湮没史海千余年的新疆佛教文化遗存才又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