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古代墓葬:少数民族何以随乡入俗?-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本文约1800 字阅读需要5 min上世纪60年代以来,宁夏发掘出土了较多少数民族墓葬及文物。这些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壁画、武士俑、墓志等,是历史上宁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宁夏固原发掘的隋朝史射勿墓人物壁画。(图片来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http://wx.qlogo.cn/mmopen/Iv1icKsVvQ34Ge7iabrbl7wE3mPMibWb49X1ibYAXmLQU4bbmo07zepxAh9qNprev2Z656iagtfQicxGkAicAepTDxnTNTouyWhzZN0/64
阅读需要 5 min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宁夏发掘出土了较多少数民族墓葬及文物。这些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壁画、武士俑、墓志等,是历史上宁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
1983年在同心县发掘的李家套子墓地、倒墩子墓地,是国内发现的少有的南匈奴墓地,体现了匈奴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关系及民族融合情况。1987年,固原南郊发掘的隋代史射勿墓,是粟特人居留中国的家族墓葬之一。1991年,青铜峡市发现的唐墓中出土的《大唐左屯卫将军皋兰州都督浑公夫人契苾氏墓志铭并序》,反映了铁勒契苾、浑部内附的情况。2002年,固原市古雁岭发现的唐墓中出土的《大唐故公士念府君(子)墓志铭并序》,反映了鲜卑后裔在原州地区居留的史实。
宁夏出土的220余通墓志等石刻文献中,有一部分是与少数民族相关的汉文石刻。按这些文献的形成时间、所记载的民族来分类,主要有魏晋南北朝时期5通,隋唐时期13通。除宋元时期数量较多的西夏石刻外,还有明清时期回族石刻16通。这些出土墓志的形式、内容,都体现出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墓主生前身份的转变与高度的国家认同
族际通婚扩大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丧葬习俗体现文化认同
历史上,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宁夏发掘的少数民族墓葬中,既发现了匈奴土坑墓、偏洞室墓等少数民族传统葬俗,也发现了中原地区传统葬俗;既发掘出单人葬墓,也发掘出夫妻合葬及迁葬墓;既发现了无墓志的墓,也发现了邀请著名文人撰写的墓志铭文及随葬墓志。
在各民族人物的墓志铭文中,不仅有追溯中华始祖和中华诸姓的记载,也有对儒家忠孝节义和仁义礼智信的践行。
这些都表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巩固和发展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出土文物彰显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