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海螺”变“法螺”背后的故事-昆都仑区人民政府
历史可以很有趣知识就在您身边从文物的蛛丝马迹看穿尘封已久的历史今天要为您解读的宝贝是“清代嵌宝石铜鎏金法螺”长48厘米,宽28厘米,高21厘米,重3780克贝壳、铜质这件藏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清代嵌宝石铜鎏金法螺,其螺体为一种法螺科大法螺属的海洋软体动物,壳质坚实,呈纺锤形,壳表...
http://wx.qlogo.cn/mmopen/Iv1icKsVvQ34Ge7iabrbl7wE3mPMibWb49X1ibYAXmLQU4bbmo07zepxAh9qNprev2Z656iagtfQicxGkAicAepTDxnTNTouyWhzZN0/64
历史可以很有趣
是“清代嵌宝石铜鎏金法螺”
贝壳、铜质
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
严格说来,法螺只有在被用于宗教仪式上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螺,当它被作为佩饰所使用时,更确切的称呼应该是海螺。海螺,古时称为“贝、蠡”,是一种振气鸣类乐器,在藏、蒙古、纳西等民族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三千多年前,藏族人就开始把海螺作为装饰物佩戴。海螺除了普通的辟邪祈福,更主要的是为了保佑女人在生育的时候顺利分娩。海螺在藏族民俗文化中,自出现起就带有白色崇拜的印记,如《格萨尔王传》第三十五回叙述,“但恐那白螺般的云朵,将金色太阳遮蔽”;第七回“肤色像海螺肉一样洁白细嫩,双颊像涂了胭脂一样红润。”藏族民间亦有“心底要像海螺一般纯洁,行为要像箭杆一样端直”;“海螺上系起吉祥的哈达,锦缎上堆绣着格桑花”等谚语。此外,在婚事中吹海螺迎接新娘子,生育中产下婴儿也会吹响海螺作为宣告,招雨防灾的农事中吹海螺求福等等,这些都是藏族在民俗生活中传达迎神、祈福美好愿望的体现。
藏传佛教中的法螺
清代中央王朝和藏传佛教